速读笔记04-巨婴国

巨婴国:武志红2016年新书力作( 罗辑思维重磅推荐。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一、 作为一个能量体, 人需要向外界伸展自己。 就犹如一个章鱼, 不断伸展自己能量的触角。 能量伸展有各种各样的, 如爱、 欲望、 表达、 创作等。
二、 这一个具体的伸展, 如被看见, 就相当于是, 这个能量触角被其他能量体接住, 链接由此建立, 而这股能量得到祝福。 它本来是中性的、 灰色的, 但被祝福后, 就变成了亮色的、 生的
能量, 即正能量, 就可以人性化地去表达。

这些人的故事汇总在一起,让我有了一个“中国式好人”的概念:他们看起来对人很好,但情感是淡漠的,缺乏热情,并且总伴随着孤独,就像是活在一个孤岛上。

譬如,中国人的爱情模式就是在找妈,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

婴儿是没法面对失控的, 失控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无助感, 他们需要将失控这件事从自己身上切割出去。 他们会认为, 既然失控意味着“ 我” 控制不了, 那必然意味着, 是有一个“ 我” 之外的力量在控制这件事, 并且, 因为这件事是伤害性的, 所以必然是敌对力量在控制着这件事。

用精神分析的话来讲,原始的生命力都是带着攻击性的,一个人必须将他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展现在关系中,以此和另外一个同样如此真实的人建立关系,然后才能得到亲密,并被救赎。

我们社会的各种制度建设, 也包括以儒家为主的思想文化, 在我看来, 其实都是在试着去压制这个魔鬼(没有伸展的能量)。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我们惧怕巨婴们心中都住着的这个魔鬼。 但是, 本能上我们喜欢走的路, 是注定走不通的。

作为一个巨婴,我必须打破宅男的封闭,走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将自己的心展开在这个世界上,将宅男的对立面活出来,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我是谁。

1.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全能自恋性本我即,我是神,世界应完全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绝对禁止性超我即,你的一切自发行为,都是不对的。

伸展你的能量球

在文字解读方面,我最佩服的,是台湾学者孙隆基,他写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可以说包罗万象,在方方面面解读了中国人的国民性,详细、精准而到位。

不过, 在正式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 我很想说, 别太被我误导, 你可以先做一个练习: 第一步, 找出五个形容词, 来描绘你自己的个性; 第二步, 找出这五个形容词的反义词; 然后, 放松, 中正地坐着或站着, 闭上眼睛, 想象在你身前, 出现了一个能量球, 感觉一下它的大小、 色泽……
如果你做过气功、 瑜伽或静心等训练, 就可以这样: 中正地站着, 双脚叉开和肩同宽, 搓手约10秒钟, 然后闭上眼睛, 张开双手, 手心相对, 去感知两只手间, 真的会有一个能量球一样,如两只手距离近了, 你能感知到两只手间, 有一股张力在。然后, 在想象中, 将那五个形容词, 逐一放到这个能量球中, 看看这个能量球会变大, 还是会变小。
如果只是放形容词进去, 可能还不够, 那你可以将符合这个形容词的自己的形象, 譬如某一情景中你就是这样的, 放到这个能量球中, 看看会如何。
我第一次做这个练习, 是在美国催眠治疗师斯蒂芬·吉利根的课上, 他带领大家做这个练习, 不过内容是, 将你的梦想放进去。
大二的时候, 我就有了一个宏大的梦想——成为能解开人性奥妙的心理学大家, 并且一直在追求它。 但让我想象不到的是, 将这个梦想放进去后, 能量球竟一下子小了很多。然后, 我将第二个梦想, 并不是特别看重的梦想——到处旅游, 放进去, 能量球变得大了很多。
这个练习让我非常震惊, 我后来多次体会, 感觉的确是如此, 如果就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成为一名深通人性的心理学家, 我的世界是会变狭窄, 能量是会变弱的。相反, 如果我满世界去逛逛, 自己的世界就会变大, 能量就会变强。

能量的演变

一、 作为一个能量体, 人需要向外界伸展自己。 就犹如一个章鱼, 不断伸展自己能量的触角。 能量伸展有各种各样的, 如爱、 欲望、 表达、 创作等。
二、 这一个具体的伸展, 如被看见, 就相当于是, 这个能量触角被其他能量体接住, 链接由此建立, 而这股能量得到祝福。 它本来是中性的、 灰色的, 但被祝福后, 就变成了亮色的、 生的
能量, 即正能量, 就可以人性化地去表达。
三、 这一个具体的伸展, 不被看见, 就相当于是, 这个能量触角没有被其他能量体接住, 那诅咒就会发生, 它会从中性的、 灰色的, 变成黑色的能量, 也即负能量、 攻击性, 不过我喜欢把它称为黑色的生命力, 然后会以破坏性的方式去表达。
四、 黑色的生命力, 或攻击性, 它如果向外表达, 就变成了对其他人的一个攻击, 如怨恨、愤怒、 鄙视、 讽刺等。
五、 黑色的生命力, 如果不向外表达, 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 如羞耻、 内疚、 自嘲等。 如总是向内攻击自己, 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
六、 黑色的生命力, 如再次被看见, 那么它又会转化成亮色的生命力。
七、 很多人身上, 既看不到正能量, 也看不到负能量, 他们活得, 如同一个僵化而干瘪的能量球, 其真实情形是, 他们心中藏着自己大量的黑色生命力, 这让他们惧怕, 并将这些黑色的生命力封冻起来。活得抽巴而萎缩的国人, 都是这种情形, 我是其中的典型。

完全赞同,所以要写博客,向外链接

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如是说

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欲期, 1岁前, 嘴部是快感中心。
肛欲期, 1—3岁, 肛门是快感中心。
俄狄浦斯期, 也称为性蕾期, 3—5岁, 孩子有了明确的性意识, 快感中心也转移到了生殖器
部位, 并且男孩有了恋母弑父的动力, 女孩有了恋父仇母的动力。
潜伏期, 6—12岁, 性能量像是突然间消失了一样, 孩子们表现为更喜欢与同性伙伴交往。
生殖期, 13—18岁, 即青春期, 性能量大爆炸, 一个人身体上做好了生育的准备。

1岁前婴儿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都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还停留在1岁前。
精神分析界有一个习惯性的说法:这个人发展到了俄期,那个人没有发展到俄期。
所谓俄期,指的是俄狄浦斯期,也即恋父恋母期。依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俄狄浦斯期指的是3—5岁,在这一阶段,幼儿的性能量有了大爆炸,并且,性能量指向了异性父母,而攻击能量、竞争性指向了同性父母。即,男孩会和爸爸争夺妈妈,女孩会和妈妈争夺爸爸。
当一个孩子顺利发展到俄期,意味着,他的性能量表达被允许,他的攻击能力、竞争性的表达也被允许。表现在成年人身上,就是,发展到俄期的人,会比较接纳自己的性能量,以及竞争欲。同样,他们会接纳伴侣的性能量,也会接纳对方的嫉妒心。这时,他们处理情感和性的时候,就像成年人一样。
特别是,因为和父母构建的是一个较成熟的三角关系,允许嫉妒与竞争在其中流动,所以他们会对一定程度的三角关系有较高接纳度,允许伴侣有异性朋友和适度花心。他们不会只想着自己为所欲为,却要求伴侣绝对忠诚。
所以,虽然看上去,发展到俄狄浦斯期的人,心理看起来比较复杂黑暗,性能量不压抑,竞争欲也不压抑,但发展到俄期的人,其人性发展程度,要远比口欲期成熟。
虽然精神分析师们也会说,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一生的事,但私下里,精神分析师们更喜欢简单地说,一个人是到了俄期,还是停留在前俄期。从年龄上来讲,精神分析师们私下里会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都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也如是。

5岁前分这样三个阶段:
0—6个月,我称之为一个人的阶段,即,虽然看起来婴儿是和妈妈或其他抚养者在一起,但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存在,且整个世界必须以他一个人的意志为核心,他接受不
了不同,不同即是敌对世界。
6个月—3岁,我称之为两个人的阶段,即,婴幼儿开始意识到,他和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人,他既需要和妈妈亲密,又需要独立。由此,亲密和独立构成了一对矛盾,两个人的意志同时存在,也构成了一个矛盾。这时,婴幼儿能接受彼此意志的不同了,但还需要妈妈在自己身边,还接受不了长时间的分离。所以对忠诚的要求比较高。
并且,两个人的阶段的主题,是抢夺控制权。一个人的阶段,会绝对地追求控制权,必须是,只能一个人说了算,另一个人的意志得被消灭。两个人的阶段,虽然也争夺控制权,但不再是有你没我的控制权,而是可以接受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但希望自己的控制权多一些,同时要求两个人的身心都忠于彼此。或者说,你要忠于我,而我可以自由。
3—5岁,俄狄浦斯期。我称之为三个人的阶段。发展到俄期这个阶段,就意味着,一个人能接受关系的复杂性了,我爱你,但我也爱别人;你爱我,你也可以爱别人。这个别人,譬如是孩子,譬如是工作,也可以是伴侣的异性朋友,你会要求一个忠诚的底线,但不再要求对方绝对属于你。而像前两个阶段,特别是一个人的阶段时,我会要求你绝对属于我,而我却可以为所欲为。
所以说,虽然发展到俄期,意味着世界变得复杂了很多,不再是单纯的小清新,但对这份复杂的容纳,其实意味着更高的心理健康程度。
像前俄期,则对忠诚、忠贞、纯净、单纯等有极高的要求,但一旦碎裂,就会变得很可怕,所以说,只想活在一个单纯简单的世界中,这未必是好事。
就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发展到了俄期,就会对人的复杂度,即性欲和竞争欲有很高的接纳度。譬如英国和美国,在整体上,就达到了俄期,其社会对性的复杂性和竞争心,有很大的包
容,以及鼓励。
没发展到俄期,就意味着其心理年龄还在3岁前,而这又分为口欲期和肛欲期。肛欲期的重要表现是控制与强迫,追求洁净和秩序,德国和日本就很像是处于肛欲期。心理治疗圈里的朋友多认为,日本发展到了肛欲期,甚至是俄期,但我非常怀疑他们是否到了肛欲期,我觉得他们和我们的状况也许是一样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口欲期的集中表现则是,好吃,并且,什么事都要经过嘴来体验。口欲期不仅是好吃,也因为嘴部最敏感,所以1岁前的婴儿,做什么都喜欢用嘴唇去感受一下。巨婴也是。所以,一切美好的动物,国人都想把它们吃到肚子里,变成自身的一部分。这就像是,口欲期的婴儿觉得自己是匮乏的,他们必须把妈妈的乳汁吃到肚子里才可以。《西游记》中,各种妖怪都想吃唐僧肉,以追求长生不老。在精神分析学看来,一个完美的乳房,对婴儿来讲,就是可以让自己长生不老获得永生的。巨婴,即是成年的婴儿,而婴儿,特指1岁前的孩子。作为由巨婴们组成的国度,中国吃文化如此发达,特别是广东,可以从早茶开始,一直吃到晚茶乃至夜宵。就像是,婴儿永远在找奶吃。
据台湾学者孙隆基说,那种像航空母舰一般巨大的饭馆,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我也确实没在其他国家发现,像广州炳胜酒家这样规模庞大的饭馆。
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1岁,这看起来已经够低了,而我还有一个更激进的判断。我认为,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6个月。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称,6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一个最显而易见的特征,是母婴共同体,即婴儿觉得,他和妈妈共用一个身体和心灵,是一个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为什么叫正常共生期?也就是说,只有这个阶段的共生,是正常的,之后的共生,都可称为病态共生。
其实,除了共生心理,小婴儿有很多很夸张的心理,但对于这个年龄的他们而言,这都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不过,假若成年人还有这些心理,那就是病态的了。6个月前的婴儿,会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心理特征:
一、 共生。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们是一体的,我们共同使用一个身体和心理。更小的婴儿,如3个月前的,他们甚至会觉得,我就是万物,万物都是我。我就是宇宙,宇
宙都是我。
也就是说,小婴儿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状态,他们觉得,一切都是混在一起的。特别是,他和妈妈,构成了一个身体与心理的共同体。病态共生,在国人中实在是太常见了,如大家庭、集体主义、没有界限、拒绝AA制、以己度人、统一思想……
特别关键的是,在这个混沌的、合一的共同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算,而这个人当然最好是自己。这就构成了共生中的各种冲突,我称之为共生绞杀。
二、全能自恋。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或者毁了我自己。这是婴儿和巨婴的最核心心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之所以复杂难处,这是最根本的。
中国男人多有皇帝梦,而中国女人多有皇太后梦,这个梦的原动力就是,希望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力,要整个世界围着自己的想象转。
绝对意义上的皇帝和皇太后,只能有一个,要端坐在皇城中。但是,在每一个中国式的单元中,都有一个皇帝或皇太后,如中国式的大家长,如单位中的一把手……
这也是孝顺或听话哲学的根本所在。
在任何一个共同体内,巨婴们都在争夺唯一说了算的话语权,一旦占据了这个话语权,就会要求共同体内其他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这一点能实现时,就有神一般的感觉,当这一点被打破时,就有魔一般的雷霆之怒。
并且,全能自恋和共生结合在一起就很要命。因为还处在共生期,所以巨婴们不能独立地好好待着,必须和别人黏在一起,而黏一起后,全能自恋的心理又驱使他们拼命争战,很容易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共生,离不开,又要你死我活地争夺话语权,所以最好是弱者顺从强者。
所以,孝顺或听话哲学,其实只不过是,巨婴水平的父母们一个必然的表现而已。当理解了这一点后,我对孝道文化的愤怒,就减轻了很多。
一个社会单元内,那个最有权力的人,才可能享受到这份资格。其他人怎么办?或者去争夺权势,或者装孙子。
但是,因为活在共生和全能自恋心理中的巨婴,绝对接受不了挑战,所以挑战者如果实力还不具备时,他们一般都会被灭掉。因此,中国历史上,有独立意志又不懂政治的英雄们都没有好
下场,最经典如岳飞。
由此,装孙子装奴才,就成了一个普遍选择。或者是有觉知地做奴才而等着有一天翻身,或者是做了奴才而没有觉知,反而去美化做奴才的哲学。儒家文化的存在,孝文化的存在,特别是三纲五常,在我看来,就是基于多数国人是巨婴这一事实而设计的。当然,这不是某个人的有意识的设计,而是集体动力演变的自然结果。并且,儒家文化并非是孔子发明,他只是早已存在的这一个思想的集大成者。
既然都是巨婴,都想全能自恋,并为此不惜你死我活,如春秋战国时代,争战得太可怕了,那最好还是设计一个秩序,让强有力的人更强有力,让位卑者去遵从强者,好让社会尽可能和
谐。
三、偏执分裂。
偏执分裂,是6个月前、特别是3个月前的小婴儿必然会有的心理。所谓偏执,即我的判断、我的意愿必须坚持下去。
所谓分裂,即,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譬如,好坏不能并存,黑白不能并存,善恶不能并存,不同意见不能并存……
偏执分裂加一起,则成了,我是好的、白的、善的,我的意愿才能存在,你则是坏的、黑的、恶的,你的意愿不能存在。
这一心理,在我们过去的影视上很容易看到:英雄们都高大全,没有一点缺点,坏蛋们则没有一点优点。
在婴儿期,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婴儿的能力很差,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玩都不能靠自己解决,而必须靠妈妈或其他抚养者照顾和回应。并且,婴儿活在极端对立的两种感觉里,一旦被照顾得很好,他的全能自恋就得到了满足,
这时他就会有神一般的感觉——我一动念头,世界就会按照我的意愿运转。一旦没被照顾好,他就陷入彻底无助中,同时也会生出暴怒,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或者自己。但是,婴儿必须把围绕着无助、暴怒的破坏力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因为他的自我还没有能力容纳这份“坏”,一旦他认为,这份“坏”是“我”的,他的脆弱自我立即会分崩离析。具体而言,一旦有任何失控发生,婴儿会想,既然“我”控制不了这件事,那一定是“我”之外的其他力量控制的;并且,因为失控多是不愉快的,所以控制这件事发生的力量是敌意的,并且是主观敌意的。

通过这样的思考,婴儿就将失控中产生的“坏”从自己身上切割出去,并且投射到外部世界中了。并且,因为婴儿同时还是偏执的,所以这个逻辑会变得非常顽固。
类似逻辑,在巨婴身上极为常见。譬如,家里少了钱,父母或老人会怪罪孩子,逼孩子一定承认是自己拿了,如果孩子不承认,就往死里打。有些孩子就是不承认,因为的确不是他们干的。有些孩子被打怕了,不得已承认,但接着又会被逼迫去找钱,但因不是自己干的,还真找不着,所以又是一通暴打。最后,大人们却在其他地方找到了这笔钱。有些孩子,就因此被父母或老人活活打死。当然被打死的是极少数,但有类似被冤枉经历的,就太多太多。
巨婴们之所以如此的逻辑是这样的:丢钱,意味着失控;失控,就一定是我之外的力量干的;这个力量是恶意的;最容易控制不了、但又最容易归罪的就是孩子,所以要去怪他;他既然是恶意的,还不承认,那就必须逼迫他承认,这样这份“坏”才能被控制……
婴儿的基本心理,可以归到这三点上,巨婴们也如是。并且,它们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各种经典的中国式现象中,基本都可以找到这三类心理。
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国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没超过6个月,这听起来会让很多自恋的国人不舒服,觉得太低了。但还有比我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更低的。
譬如,还有一个广袤的世界,处于极致的偏执分裂中,那其实是3个月前的婴儿心理。他们的世界,更是非黑即白、非敌即友、你死我活的。
再譬如印度,在我看来,印度人简直是都还没有出生,他们集体活在中阴身的状态。所谓中阴身,也是印度的说法,即一个生命死去到重新出生的过程。并且,关键不是分高低,关键是,这是否是事实。如果是,我们就需要承认自己在这个基础上,深深地理解和接纳,然后从这里出发。

中国家庭的外部轮回机制

轮回的单元,有单个的人、家庭、社会乃至整个文化。作为单个的人,我们的自我,其实都是在更大的单元中被塑形。我们的自我,是我们家庭的凝缩,也是社会乃至整个历史文化的缩影。

两个地方最应该破,一个是婚姻,如果能以爱情开始,那就太理想了,有了这个基础,以后都会变得容易; 一个是妈妈好好养育孩子, 让孩子内心有满满的爱。 不过, 破任何一个链条, 都
需要很深地认识自己, 不是一日之功。
到这儿,我有了一个很简单的推论:一个真正的男人,他需要能保护自己的家庭,也在家庭中真切存在着,这竟然成了一个如此有价值的图景。男人们蝇营狗苟,拼命在社会权力体系上攀爬时,为的是争到那个唯一的皇帝位置,或者有很多象征含义的家长位,也即有权力保障的交配位,这真是一种很可悲的存在方式,如同虫子般,而且它总是以无意识的方式存在着。

男人们应该想想,当自己被权力体系——政治与工作——从家庭中吸走时,那其实是一个很悲哀的存在方式。

中国人内心的轮回机制

由此, 对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弗洛伊德说, 攻击性和性是人类的两大动
力, 温尼科特则说, 攻击性即生命力。 但过去, 这些对我来说都是理论, 而现在, 我才真正从体
验上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父母不应把生命的意义放在孩子身上

但这陷入了“繁华成落叶”所说的荒诞中:一代为了下一代而活,下一代又为了下下一代而活。结果,每一代人都没有为自己而活,都没有很好地去创造独特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很少活出自己的精彩来。于是,“一环扣一环,生命的价值在一堆看似高尚的选择中指向终极的虚空”。

那么,应该怎么办?答案是,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情,都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孩子就只须承担他一个人的生命重量,而不必承担父母乃至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生命重量,也就没那么累。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这才是个人主义的真正精髓——不得以任何集体的任何名义侵占个人的利益。 假若俄罗斯民族将此奉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那么, 苏联农庄就不会出现, 斯大林的大肃反也就无法进行, 而波尔布特也就失去了在柬埔寨进行大屠杀的借口。

都在找妈:中国文化的实质

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婴儿,都在找妈

刘慧芳这样失去自我的中国式好女人也不少,但更多的中国女人是妖女级别的,妖女在二十几岁还显得挺可爱,一旦到了四五十岁就变得非常可怕,她们通常会认为人生的不幸都是男人导致的,而且对整个家族产生可怕的控制欲望,严重的时候真的给人吞噬一切的感觉。所以大母神,是一个很深的中国图景。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

至少,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
男人找的,是“新娘”,新的娘。女人同样也是如此,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让中国女人最放心的憨厚老实可靠男人,都是“妈妈”,都是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恋爱,是对童年早期经验的修正。童年早期的创伤和渴望,在恋爱中都会呈现出来。既然婴儿期没有得到好妈妈,这会导致在恋爱中,大家都会找妈。并且越是匮乏,找妈的欲望就越强,所以相对更匮乏的女人们,即便在感觉上被更雄性的男人吸引,但真到了要抉择的时候,还是选择更母性的男人。

中国人有七八成的婚姻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这都是婴儿在找妈,两个人活成了亲人,也许会非常亲密,但很容易感觉到,两个人的发展似乎被限制了,并且虽然很亲密,但谈不上精彩。因为精彩属于个性化的部分

这样的关系中,两个人都是在轮流扮演巨婴和全能妈,一会儿你是巨婴我是全能妈,一会儿我是巨婴你是全能妈,都在全心全意考虑彼此,但同时,都感觉到对方沉重而脆弱,自己的发展被绑住了。

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妈宝男是怎么形成的

此外,他们和妈妈多亲近,就有多强的动力,渴望背叛妈妈。所以,他们对背叛妻子有时会有莫名的强烈冲动。背叛并非仅仅是为了背叛,而是为了寻求一种感觉——我可以离开妈妈,我渴望那种自由。

这是我最喜欢说的话之一, 放到妈宝男身上, 就意味着: 妈宝男对妈妈有多崇拜, 就有多厌恨。 严重的妈宝男, 内心必然有严重的“ 厌女症” , 并且这份厌恨就是从对妈妈的厌恨而来, 只是很难认识到。

恨是关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说,如果不能恨,就不会有爱;如果不能有拒绝,就不会有亲密。

田朴珺的绝招——把牛人弄成孩子

最深的关系里,你希望对方尊敬你,视你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伟人,还是希望对方将你弄成一个孩子?答案肯定是后者

并且,欲望是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或许这一点也吸引了王石。

当婴儿照顾,当女神崇拜

如伴侣或重要亲人是巨婴,这的确意味着很大的挑战。该怎么做?
适当满足——当你想满足的时候,尽可能给予高质量的回应——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并带着热情。

同时,守住自己的界限,不要沦为对方的奴仆。巨婴真的会渴望伴侣做自己忠实的奴仆,我听到很多人这样说过,譬如一个经典说法是,我有一个二十四孝男朋友或老公。

中国男人是中国女人的绝配

相应地,我见过一些很帅的中国男人,他们找的恋人,多是相貌上远不如自己的。

好像是,在中国,鲜花插在牛粪上的事,很常见,帅哥美女的搭配,生活中远不如影视中那么常见。
这源自一个很简单的心理:相貌自恋。即,一个人长得很好看,且这种好看成了他的自我价值感中超重要甚至核心部分的话,那么,他就不愿身边人也是美貌的,而是相貌远不如自己的,那样一来,他的美貌被衬托得更好。

恋爱中,追求自我圆满的动力,远胜于所谓的门当户对,甚至幸福快乐。所以,有相貌自恋的帅哥美女,他们反而对恋人的美貌没有了执着,他们要的,是自己身上所欠缺的部分。
中国女人,最缺什么?答案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探索精神的基石

他者即地狱。波伏娃的毕生情人萨特如是说。他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是主体,而是成了围绕着他人来转的他者,那他就是身处地狱中的。

巨婴梦的另一面——甩无助他者即地狱。波伏娃的毕生情人萨特如是说。他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是主体,而是成了围绕着他人来转的他者,那他就是身处地狱中的。

既然一个文化中,多数人都是巨婴,那么就可以知道,将一个人视为婴儿来照顾,是人际关系中成功的绝招。从恋爱到工作,从对家人到对领导,都可以奏效。

国人为何随处丢垃圾?

,根本不像西方人那般,训练小孩由自己控制,按时按地大小便,养成有规律的排泄习惯。

中国式的社会是一个无力自我组织而必须由国家去组织之物。

集体主义即共生

我一个朋友,她的爷爷是超级宅男,准确说,应该是有自闭症,到四五岁时才开始说话,而且一直对人不感兴趣似的,显得极度自私。其实这不叫自私,而是他根本就没有将别人纳入到他的自我中,所以也根本考虑不到别人。

这位老人,他的自我中只有自己、僵化的空间与作息制度,再无其他。譬如,女儿出嫁时,他还是要去杀象棋,最后全家人都对他

你会不自觉地划分,自我疆界内,是好的善意的,自我疆界外,是坏的敌意的。对

反社会人格,他们可能就构建不起任何两个人以上的共同体,就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划分:你听我的,就是我的人,我就对你好点;你不听我的,就是“非我”“非人”,就是敌人,我灭掉你就没有一点内疚。

我的所有不顺,都因有一个权威机构(常见如国安局、克格勃、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联邦调查局或你的上级等)构建了一个系统,在系统性地迫害我。如果一个人形成了这种心理,那么这就是被迫害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典型症状。

个人主义的核心,是对每个个体的尊重,特别是,不得以任何名义侵犯个体的利益。相反,集体主义下,强势一方,可以轻易使用集体的名义,去侵害个体的利益。譬如,有关部门可以说,为了城市市容而打击小商贩,为了城市建设而强拆。

所以,我们会有这种矛盾:总强调道德治国,但我们社会,从整体上来讲一直都算是“互害型社会”,道德社会从未真正出现过。

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这种均贫富的理想想法,真正演绎下去,总是会发展成,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一切我们的,都是我的。

中国式大家庭与回家过年

美国人发明了情商一词,他们的情商,有尊严为底。可中国式情商,就是王刚饰演的和珅那张脸,就是岳敏君作品中的那种貌似大笑实则苦笑的脸。无数张这样的面子脸,构成了表面要和谐但永远暗流涌动的中国

尊重你的感觉,哺育你的感受,成为你自己。

我们为何沦为互害型社会?

苛刻的精神分析学家认为, 标准的精神分析在中国几乎不可能, 因为精神分析的前提是, 来访者要有一个个性化自我, 但中国人只有集体性自我。 集体性自我, 先是构建于家庭, 而后可以扩展到社会乃至国家与民族。 集体主义者会说, 这多好, 一个人必须对集体有贡献。 可这恰恰是互害型社会的基础。

现代中国为何成为互害型社会? 这取决于中国人的集体性自我能扩散到多大范围。 新中国成立初, 是亿万众一心, 几亿中国人共享一个集体自我——“ 我们” 的新中国, 道德水平可达理想状态。 但现在, 所有大规模集体性自我均已破碎, 每个人的自我都回归自身或所属的小集体, 且在小集体内, 也是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这是第一个关键。

中国历史轮回,即集体自我不断构建与破碎。集体自我得以构建时,会爆发出强大的能量,大家都觉得,“我们”是一起的,一条心。集体自我彻底破碎时,如魔鬼一般的个体自我就会呈现,互害程度会达到顶峰。那时,每个人只顾自己的小自我,而对别人彻底无情。只有“我”,其他一切均为“非我”,都不值得同情和尊重。

真正能解决目前问题,并能切断中国历史的可怕轮回的,是法治与自由。法治提供了真规则,而自由允许个性自我涌现。法治,而不是权力,才是对付互害型社会的唯一有效武器,而更重要的是,良知,只能出自个人之心。

公众舆论,不等于正义

民间版本的社会想象系统,则是恶霸化的贪官系统对整个社会资源可怕的掠夺与压榨。这一想象系统占据了主流,一出问题,民众总是第一时间认为,这是社会权力体系导致的。

现在,“我们”至少分裂成了两部分:有权力的官方社会想象系统,有话语权的民间社会想象系统。

不媚政府很好,不媚民众,同样重要。

中国家庭的那些糨糊逻辑

第三条糨糊逻辑:我和你之间是透明的。
即,你不用说我就知道你是怎么回事,我不用说你就该知道我是怎么回事

共生即绞杀

亲密和分离,构成任何一对关系的两大动力。我们需要亲密,需要爱与链接感,当体验到我与你合一时,会产生巨大的愉悦。同时,我们也需要分离,在分离中成为自己,并且分离也意味着对彼此的检验——我离开

须知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罗素如是说。

“父母在,不远游”,这句古训,在我看来,讲的就是空间上的绞杀。甚至还有更严重的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假若有孝道原教旨主义,那么孩子既无空间上离开父母的自由,也无处理身体的自由,都得听父母的。

一个生命,是逐渐走向更开阔的世界的过程,好的关系,应该最终会导向这个结果。如果在一个长期关系中,你,或者彼此,都越活越狭窄,那真是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你们的关系是否变成了共生绞杀。

相应地,爱情也有三阶段:第一阶段,1+1=1,我们两个,宛如一个人;第二阶段,1+1=0,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我恨你;第三阶段,1+1=2,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

谁逼死了杨元元?

在一个论坛上,一个网友想找女友,而他的一个朋友发帖子建议说,一定不要找那种一直在同一个城市出生、读书和工作的女孩,尤其是工作后仍然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女孩。反过来,假若是女孩找男友,这个建议也一样成立。因为一个人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成年人的标志,就是离开父母并赢得了自己的独立空间,这个独立,不只是经济上,也是心理上的。

守住界限:不再滥好人

在人际关系中,亲密,很重要。
界限,同等重要

我在很多老夫妻身上看到,那个有活力的、富有侵略性的、能强烈发出自己声音和欲求的,老了还耳聪目明,而其伴侣则容易耳聋眼花,且木讷得过分。后者是用自毁感官的方

还有很多人论述,攻击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划分界限。在思考这一系列问题时,我最后有了这样一句话: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一个常见的代价是——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

对控制者说不,找到你的节奏

不管全世界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情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如是说。

自伤乃至自毁,也是常见的一种对抗控制者的方式。譬如,父母屡屡干涉孩子的学业,强力入侵孩子,那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如果他还能学习好,就证明了父母入侵是对的,所以,他们会通过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学好的潜意识自伤方式,表达对抗。只是可惜,他们也伤害了自己。

不过,这样说起来容易,但真正从自我经常瓦解,发展到一个可以基本包得住自己负面情绪的自我,不容易。但无论如何,对于作为控制者的成年人,我们知道,问题就是出在这里,不能再将感觉等同于事实,特别是,

再因为失控,而激烈地攻击自我——这也很难避免,但一旦发现自我攻击,就让自己停下来,不再加深它。而在关系中,控制者就需要尊重界限,知道我是我你是你,我无权干涉你的世界。当我控制不住地入侵你后,我知道,这样做是我的事,而不是你就该被我入侵。

封闭的好人啊,请认识你自己

好人通常认为自己活得不错,但你需要好好认识你自己:作为这样一个好人,你的量是坍塌的还是伸展的,你自己过得舒服吗?为什么这么封闭?

一、过去一直写控制欲是万恶之源。所说的控制欲是指控制别人,现在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我控制也是一个很深的东西,会严重地阻碍我们的心,阻碍我们打开自己的世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二、自我控制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是,一个人会有意无意地设定一些程序,按部就班地生活,若程序被打破,会很难受。为了保护程序不被打破,会将人际关系减少到最低,但整天生活在一起的亲人不能减少,于是会倾向于将亲人纳入这个程序,结果表现为外部控制。 与程序相对应的,是流动、柔软与灵活,其实根本上是爱。

从心理发展上看,这都源自于一点——早期糟糕的母婴关系。妈妈可能很用心,但没有能力与婴儿共情,结果婴儿无法与妈妈建立关系,无法“控制”妈妈,转而控制一些替代品,或沉溺于想象世界(程序也是想象世界)。去爱吧,真的体会到了爱,无论何时何

看似包容有爱其实封闭的好人,通过灭绝掉自己的需求与声音,而获得了一份僵硬而可怜的安宁。这份安宁,是可以一眼望到头的安宁,他们可以一生一世一直如此,这会吸引那些严重缺乏安全感、内心极度不稳定的人。于是,他们的婚恋成了一种奇特而非常常见的配合。

十一、今天一位来访者谈到对“好人”老公的绝望,哭得像一个孩子,那时我心里冒出一句话:他似乎愿意照顾你,但其实没有心;他似乎一直都在,但其实已经死了。

十四、和一个这样的好人在一起,你会发现,苦闷无人能理解,假若向亲朋好友倾诉,他们会一致地说,他(她)可是少有的好人,怎么就不知足?唯独你知道,你是和一个“活死人”生活在一起。孤独啊。

十五、他们会选择索取者也即依赖者做伴侣。对方做小孩子,他们做照顾者。之所以做此选择,是因为通过这一方式,他们和自己内心绝望的婴儿建立了一种联系。
十六、这类好人最要命的地方是,封闭

封闭,让亲人无法碰触他们,而感觉到即便是在关系中,即便整天在自己眼前,仍然会感觉到要命的孤独。

我们很少倡议以性和欢愉与女性建立关系,也因此,我们的文化,远离了生命自身。

直接地,赤裸裸地与人性相对,和生与死在一起。
性与欢愉,或者说生命,就是在生与死之间游戏。所以,性中,藏着一切人性,从挚爱的生,到虐恋的死。

好人的痛与悲

好人会过分客气,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至少,别人每一分付出,自己都要惦记着还一分,否则就难受得要命。据说,崔永元就是这样的。

好人,在乎的是好坏对错,而不是爱恨情仇,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道德正确的僵尸。

好人看不到自己的恶, 就很容易看到别人的恶。 所以, 要知道, 善良与好人常常是一个防御, 防御的就是自己身上的恶。

然而,这是电视剧,坏人得了胃癌,现实中,超级好人最容易得癌症。因为他们很少向别人表达恨意,而恨意在自己体内累积,转而攻击身体,最终化为各种疾病。

通常,对自己的攻击性有羞愧的人,会通过诱惑别人攻击自己,来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同时,又可以将对攻击的羞愧释放出去——看吧,这家伙,真不是个好人。

以道德自居的好人,总在忍无可忍时才爆发,其中的逻辑是,我必须处于一种我绝对正确你绝对错误的道德处境时,才能还击。因这种道德对立性,还击常对关系造成严重破坏,而这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想法——攻击性是破坏性的。

好人的一个特别诉求是:安静。他们灭掉了自己的需求与声音,结果他们对亲人和孩子发出的声音也非常反感。如此一来,会对孩子的天性造成很大压制。他们常说“不要吵”,但这样发展下去,家会是一片死寂,没有活力。太好的好人,会越来越逃避人际关系。因为,好留给别人,郁闷留给自己,且这种郁闷从得不到释放,所以越积越多。最后,最简单的人际交往都会让自己心烦。一来访者说,以前能讨好别人,还愿意去交往,但现在内心被负性情绪填满,不能再放一滴水进来。

伴侣关系的根本逻辑是亲密。亲密,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而达到,而付出却没有这个功效。相反,因为你不断付出,会给对方制造内疚,结果导致对方更加想远离你。

好人的能量,常常是向内塌陷的。没有敌意,也没有热情。年轻时,他或她的好,还带着热情和人味儿。到了中年,好,逐渐沦为一种空壳,只有行为,但没能量流动。到了晚年,若终于可不用理会任何人了,那么会完全塌陷在自己的孤独世界中,不交往,甚至家务也不做,自己的心收获了安静,但一片死寂。

除非能在关系中自由表达,否则关系难直接愉悦你。这意味着,在关系中你就是在做你自己,不是在做一个好人或假人,爱与恨、怒与乐、丑与好,你都可以让它较自由地流动。若严重做不到这一点,关系就会让你很累,你必须要找到大块独处时间,不必考虑任

可是,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成为一个不伤害别人、被动的好人,容易;成为一个能主动散发着热情与爱意的善良的人,不易。
突然很怀念高中前的毒舌品质,以后部分恢复。装好人挺没劲的,不是?不如痛快点。崔永元说,从央视辞职后,不装了,想骂架就骂架,抑郁症竟好了。他的话中有质朴的真理——不装就是好,以后我也质朴点。

次合理表达愤怒,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微博上一直有点装,也许在现实中将那些人当作了敌人,而读者是自己人,所以想在读者前扮

好人的潜意识:对自己好,就是“坏人”。一天晚上,做了一系列噩梦。先梦见自己身上有魔鬼,接着梦见被迫害,而后梦见赤身裸体走在外面,非常羞愧。半夜解梦,明白这一切只是因昨天去了建材市场,对装修房子有了一个很美好也很花钱的全面方案。明白这一点后,不禁惊叹,自己的好人之毒竟然如此之深。

其完整逻辑是: 我为了你做了些牺牲, 所以我将永远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在这个关系中, 我遭遇到的不满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发泄, 即便这样报复时, 我还觉得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 历史上, 那些干出最坏事情的人, 常常打着最好的名义。

伪装成一个好人,对于活出自己,活出爱,没有多少意义。愿大家都能活出真实的自己,以及真实的爱。

关于中国式好人的N个提问

伴侣关系的根本逻辑是亲密。亲密,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而达到,而付出却没有这个功效。

若配偶出轨,好人的绝望与愤怒就会达到极致。因他的逻辑“我对人好就会被人爱”遭到了根本颠覆。所以,好人对配偶的疏远乃至背叛,会产生巨大的愤怒。

;但若想赢得亲密,只有一条路——真实和敞开

再强调一遍:好人最重要的逻辑是,真实的、有欲望有需要的自己是坏的、卑劣的,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好人,才能被人爱。

几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他们在满足别人的需要时,又会忍不住向对方传递一个信息:你有需要,所以你是坏人。这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需要和欲望都视为坏的,这一点也必然会投射到别人身上。第二,好人的过度付出与自我牺牲,会让对方有内疚感。并且,好人因貌似真不需要回报,所以他们的关系就成了单向的,对方只能接受,而付出却总被好人挡回。同时伴随着内疚感的累积。没有人喜欢内疚。第三,好人在向对方传递一个信息:我对你这么好,所以请爱我。当你真去靠近他时,却发现,他会逃避爱。或者说,你很容易会感觉到他们有一个厚厚的壳,挡着你靠近他。亲近他们很不容易,但若不亲近他们,他们又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出怨气——我这么好你怎么还不爱我?这种矛盾让人烦躁。

从三点下手:第一,在孩子最小的时候,特别是一岁前,给予无条件的爱,特别是妈妈,要在情感上与孩子尽情地互动,和孩子经常有皮肤接触。这时的爱必然要伴随着亲密与互动,若无亲密与互动,而只是非常紧张地照顾孩子的物质与安全需要,那么,孩子不会感觉到爱,他会觉得,真实的自己是糟糕的、不值得爱的,他得成为另一个人才能被爱。第二,当孩子逐渐有能力开始探索外部世界时,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感觉、声音去探索世界,让孩子知道,他的内在是足以成为他行为的凭借的。相反,中国父母最常做的是,干涉孩子的任何一个选择,要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来,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第三,特别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的活力流露,而活力有两个重要的表现,一个是创造力,一个是性。中国父母需要深刻学习,才能懂得尊重孩子的活力与性能量的流动和表达。

被动、僵尸与寂灭

:尊重你自己的感觉,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必须让他找到一条新的道路,激发他“促进生命”的热情,让他比以前更能感觉到生命活力与人格完整,让他觉得活得更有意义。这是唯一的道路。

什么狗屁得道! 不过是将自我阉割圣化了。 网友“ 祝小波” 说: 本来是要开悟, 但是太复杂太困难了, 干脆阉割了事, 反正长得很像!

去寻找真正的爱人和爱好,哪怕一败涂地,在所不惜。

为什么会是软塌塌的身体

但鄙俗或许才是生命本身。

头脑很容易追求二元对立,头脑会对事物进行评判、分等级、追求纯净或深刻。但若头脑能安静下来,身心都呈打开状态,那么一

没有麻烦,也就没有关系

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

中国式养育中,希望孩子懂事,希望孩子不要给大人添麻烦,可是,如果你真想养一个健康有活力的孩子,你需要知道,懂事、怕麻烦常来自绝望,而且总与孤独相伴。

所以,试着鼓励你的孩子,鼓励你的爱人,也鼓励你自己:伸出双臂,如果你还渴望被拥抱的话!

懂事,或是很深的绝望

初恋时, 有三年, 每天晚上做噩梦, 找她, 但永远找不到。 这一千个噩梦, 就是要发出爱的意愿但却觉得不可能的绝望之体现。 可见绝望有多深。 可我不是最深的那种, 毕竟我一直敢追求, 没被绝望击倒, 从来对爱有渴望。 太多人明确说, 绝对不和最爱的人结婚, 甚至不和他们恋爱, 看看就行了。 这是被绝望击倒了。

精神分析说,抑郁症常是向外的愤怒转成了向内攻击自己。对我妈妈来说的确如此。每次一出事,她都气得躺在炕上不能动弹。我爸爸也很严重,30岁时,因和爷爷奶奶冲突,气只能吞着,结果满口牙全掉了。每想起这个我就想哭,这就叫“打落牙齿和血吞”。

昂山素季说:在一个否认基本人权的制度内,恐惧常成为一种时尚——害怕坐牢,害怕拷打,害怕死亡,害怕失去朋友、家庭、财产或谋生手段,害怕贫穷,害怕孤独,害怕失败。最为阴险的恐惧方式,是化为常识甚至至理名言,将有助于保存自尊与人性高贵的日常勇敢行为谴责为愚蠢、鲁莽、无价值或琐碎无用的。
我发现我心中有昂山素季所说的这种恐惧,并且是弥散性的,但它不会征服我。我的父母实实在在地被这种恐惧所击倒,他们失去了活力,但我要化解它,活出我的活力。

你的需求不是罪

为凡人,我们戒除不掉,并因而围绕着需要有了这样一对矛盾的心理:一、需要是有罪的;二、我有需要。
所谓的坏人或小人,似乎没有了第一部分,而只剩下“我有需要”。

这两个例子中,妈妈是好人,她们压抑自己的需要,显得似乎真的没有什么需要,但她们通过过度满足儿女的需要来释放自己心中蠢蠢欲动的欲求,然后又将“需要是有罪的”这种感觉转移到儿女身上。

但是,性的需要和饮食的需要一样难以戒除。
那么,怎么办?最好的一个办法是,我勾引出你的性需要,你因而来欲求我,我也顺带得到满足了,但我却说,你是坏蛋。一些电影中,岳不群们找了妓女后,狠狠地折磨她们,甚至虐杀她们,就是这样的心理。那些专门杀妓女的连环杀手,也是这样的心理。

一个女孩领悟到这一点后说,她一直喜欢坏男人。原因是,坏男人会不顾她的抗议,而稍稍有点强硬地和她发生关系,这其实是她想要的。但好男人不同,好男人会很照顾她的感受,所以,当她表达抗议时,他们会真的变成好男人。有时,好男人也会控制不住有一点硬来,但事后,好男人会很愧疚,结果以后他们会变得更加好男人。如此一来,她的潜意识深处会有一声叹息。

心理学与佛教都说,关系就是一切。马丁·布伯则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

当我将你视为满足我需要的工具与对象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它。
当我没有任何期待与目标,带着我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你。

要是有罪的。所以,我们想戒除需要。并且,你会看到,需要总是与被需要在一起,它们势必会在关系中呈现。那么,是不是我孤家寡人时,这个罪就没有了?所以,很多修行的人会斩断关系,独自一人待着。这是一条路。
然而,当境界不到时,独自一人待着会受到两个挑战,一个是饮食,一个是男女。饥饿甚至会让胃液变得贪婪而吞噬掉自己的内脏,欲火也可以让一个人走火入魔。因而,我们不断听到如何厉害的修行者借修行名义大搞男女关系。孤家寡人常常是一个奢望,需要或欲望总是会逼迫你去建立关系。可以说,需要或欲望是一个黏着剂,将我们彼此黏到一起。当我们尚未找到真我,感受到我与你的那

全能自恋的四种展现

很多人遇到事情,如意外灾难,会内疚,喜欢做过度的内归因——“都是我的错”,暗含这一逻辑,即,“如果我是完美的,事情就可以彻底被我掌控了,都怪我不完美”。

全能自恋的幻梦

退行,是弗洛伊德发明的词汇,用来解释这一种心理现象:在相对高级的心理发展阶段,遭遇了不可承受的挫折,于是退行到相对低级的早期心理发展阶段,寻求那一阶段的心理安慰。

巨婴有很多可怕的心理,如偏执分裂、非黑即白、你死我活、你我不分、把想象等于现实,等等,而其中最原始也最可怕的,当数全能自恋。

最好的等级,是自信和热情。自信,即生命能量能自然地滋养自己,相信自己能做成想做的,同时很靠谱;热情,即生命能量能流淌到其他人或事上,滋养对方。
其次的等级,是自大和对客体的理想化。自大,即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缺乏事实的支持,不过还是有一些支持;理想化,即很容易把自己崇拜的人理想化,但不会觉得他是全能的神。
较差的等级,是疑病和宗教性的恐惧。疑病,是自体虚弱在身体上的一种表现。宗教性恐惧,即,还能对客体产生一定好感,但总觉得好的客体严厉而苛刻,自己必须倾尽所有,才能获得其认可。
最差的等级,是自恋妄想和被迫害妄想。自恋妄想,即觉得自己就是神,无所不能,这完全缺乏现实基础;被迫害妄想,即觉得外部

全能自恋的几张面孔

邪教与传销
全能自恋、无助和被迫害妄想,是婴儿三种心理,这在邪教、精神传销和物质传销中可看到。
告诉你末日将来临、摧毁你的自我判断、限制你人身自由,是制造无助;有一全能神、导师或宣扬轻易可挣大钱,是唤起你对全能感的迷恋;对外部世界,又唤起你的被迫害妄

小孩更有力量——谈谈哪吒与悟空

作为咨询师,常有来访者希望能在生活中也和我做朋友,这意思是,希望滋养性的咨询关系也能从咨询室延伸到生活中,而这就是对我的剥削了。

,孙悟空是内心小孩从无拘无束为所欲为到被外部规则掌管的形象,佛祖代表父亲至高无上的压抑,观音代表慈母,时不时好言劝慰,帮个忙,取经就是第一次独立上路,唐僧是社会道德代表。

我们为什么需要崇拜谁

李阳看来很喜欢一种情境,他高高地站

台上,台下有数千乃至数万中学生,他们都高举着一本疯狂英语,脸上有和李阳一样亢奋的神情,嘴里念念有词。

任何按照模式来思考的人最多只是第二流的。如果真如我那位朋友所说,风投一方信奉“最好的CEO是孩子气的”,那么他们就可能将这条法则给绝对化了。

从标哥的名头谈谈自恋

理学家科胡特认为,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说自恋,可分四个档次。第一档,最健康的,是自信,即活力能自如地滋养自己;第二档,自大,即会夸大自己的重要性,但还是有一定的自恋基础;第三档,是疑病,患疑病症的人,不敢碰触心理层面自我的脆弱,转而怀疑自己的身体自我出了问题;第四档,自恋妄想,即,并无现实性的基础,而凭空想象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譬如,西方精神病院中,很多人自以为是耶稣。

卓越强迫症:不优秀,不配活

因为,真正的能力,建立在关系中。你必须深入到关系中,放下你自己的种种成见和预判,去碰触事物本身的道理,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而不是将你的想象和判断置于事物之上,这样,你才能和事物建立起关系来,并且,你会乐意放下“我”,而去尊重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才有了真正的能力与创造。

分,分,分,谁的命根?

并且,我们真心希望,和你一起去发现,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投入为什么那么难?

如果能全力投入,那我一定可以取得非凡成就。这样的想法,看似有道理,但恰恰是很多人不能投入的关键。因为,不投入,就可以一直抱着这样的假设——我会有非凡成就,之所以没有,因为我还没投入嘛!如果真投入了,这个假设的逻辑就可能被戳破。

努力,总不会错。高考前,我曾在班里的动员大会上讲过这样一句励志话。努力与投入,意味着你不断花时间和一个事物建立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关系会越来越深厚,所谓的成就,其实就是关系深厚的一种自然表达而已。投入与关系深厚正相关,但并非必然,而完美,则不存在。

能力并非来自于神来之笔

具体来说就是,他们觉得,一旦某个事物被自己掌握,那首先是因为我掌握了自己;如果它没有被掌握,那是因为我没有掌握好自己。即,我状态好,就可以让周围世界如我所愿;我状态不好,周围世界就不能如我所愿——倒推后其实是这句:当外界不如自己所愿时,他们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他们认定,自己是能轻松掌控世界的,而状态不好,就是能找到的最直接原因。

总结一下,要破除对“神来之笔”过于期待而不受挫的心理,需要懂得这样几点:一、能力是建立了深度关系的结果;二、建立深度关系需要持续的投入;三、建立深度关系的关键,不是将你的自恋强加于事物之上,而是放下自恋想象,尊重事物本身的真实规律;四、一件外部事物能否被我控制,取决于那一刻我的内部状态,这是婴儿式全能自恋心理的残留;五、一受挫,就觉得“我整个人不好”,也源自全能自恋心理——我和整个世界是一体的,所以我能控制一切,否则就意味着一切都是我控制不了的;六、关键不是要神来之笔

依赖妈妈,全能感被驯服

所以说,在婴儿期没有和妈妈建立起依恋关系,允许自己变得无助而依恋妈妈的话,等成年时再建立这个,会非常困难。太多成年人在恋爱上遇到大问题,原因在此——太难把自己交出去。

正常等于可怜

如果有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一个孩子就会获得这样的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地涌出。

自恋性暴怒:一言不合就要死个人?

并且,一般性的本我,有一般性的超我管着,而全能自恋性的本我,就会有绝对禁止性的超我管着。婴儿处于全能自恋中问题不大,因为没什么破坏力,而成年人如果常被全能自恋和自恋性暴怒支配,那么,他们很容易被死神收走,或者被关到监狱里,监狱系统背

的权力体系,就是人类制造的绝对禁止性超我。

脆弱的真相与高考独木桥

是她向外界发出请求,但没人回应,这些请求的能量都变成了暴怒,转过来自我攻击,所以她感觉满身都是伤口。

中国女人为什么脾气大

根据心理发展水平的层次,恋爱有三个水平:1.恋父恋母水平,会被对方魅力吸引,愿放弃自恋爱对方,但在恋爱中并不会真正失去自我;2.肛欲期幼儿水平,虽关注爱人,但主要关注自己,且既想独立又想亲密,不能很好处理这一矛盾;3.口欲期巨婴水平,只要亲密,要恋人将自己意志当圣旨,易将一切错误归咎对方。

国人为什么爱归罪别人?

归罪事件中,众所周知的经典事件应该是频繁发生的老人讹诈扶助者的新闻了。多个报道称,摔晕过去的老人,醒来第一句话就是质问身边人:你为什么撞倒我?
这不是经过头脑加工的有意讹诈,而是本能反应。这种反应,是准婴儿的反应。婴儿的世界,当出现失控时,他们第一时间都会去责怪父母等养育者。小婴儿和成年巨婴的这种心理,概括而言,即要为自己世界的失控找一个看得见的可控原因,然后攻击对方,以为他们改变了,自己就好了。倒地的老人需要尽

所以,治疗病态自恋最好的办法还是有人爱他,因此,有此说——生命最初几年,如能攒够五千个夸奖,就可以帮孩子建立自信。自信,即健康自恋。

或许,关键的一点是,巨婴,即成年婴儿须认识到,外部世界并没有那么多敌意与恶意,自己以为的外部敌意与恶意,其实是内心向外投射的结果。在一个又一个琐细的不如意小事中,并没有一个主观恶意的力量在和自己对抗,而是自己太希望事情必须按自己意志运转。
但更重要的,是巨婴需要走出孤独的自恋世界,与外部世界建立起真正有意义的链接来,那时,我们会由衷感知到(而不是仅仅是头脑意识到),自己意志控制不了的地方,有天使存在,有爱存在。

失控即魔鬼

有个视频,一只小狗打了两次嗝,之后,它就开始叫,似乎外部世界有个敌人,它在对着那个敌人吠叫。 从和巨婴水平的成年人对话,可以大致推理,它会这样想:打嗝这件事情我不能控制,既然我不能控制,那就应该是另外一个力量在控制,而且因为打嗝这件事情有点不舒服,所以控制这件事情的另外一种力量是有些恶意的,所以小狗就会对着外面吠叫,因为它觉得打嗝这件事情应该是它身体之外的另一个敌意力量在控制,所以它这样去吠叫。最后,大家发现它转过身来,就好像要去咬自己的尾巴,这个时候,它就开始怀疑也许在身体之内有一个力量在控制,比方说尾巴,虽然(尾巴)是它身体之内的东西,但是因为尾巴在身体的末端,所以它会试着把这个尾巴切割到“我”的范畴之外,怀疑尾巴是敌意的源头。 失控发生,那就意味着他会将太多的事情切割到“我”之外,最严重的事情是婴儿处在一种全然的封闭状态,他好像对整个世界没有兴趣,这个时候,他其实将整个世界都切割到“我”之外,已经意味着他觉得整个世界都像魔鬼一样。

魔鬼即你自身

从根本上来讲,成长的历程就是这样一个历程,你最初因为能力、思维的限制,不断地使用分裂和切割的机制,把身上各种各样不舒服的东西、控制不了的事情,都切割成是外部世界的、坏的、邪恶的。但随着成长,你发现,原来这些看似是外在世界的邪恶、黑暗、失控,其实都是你自身的一部分。

全能自恋与彻底无助

4.一无所不能的女人,配一被动退缩的男人。女人无所不能,是全能自恋;男人被动退缩,是无助依赖。

极致的控制欲=恋尸癖

中国太多人的婚姻,就是这样的搭配。一个人,只是另一个人的陪衬,而这个陪衬,很难被看到,被尊重,相反会被蔑视,另一方很难意识到,这个陪衬究竟有何意义。

特别重要的是,尊重对方本来的样子。其次,若能做到,鼓励对方做自己,同时收敛自己意志的过度扩张。若做不到,找咨询师帮忙吧。

中国式敬酒与帕瓦罗蒂的神钉

紧张,即失控,是你觉得所处的环境自己掌控不了。这时,身边若有一个可控第三者,掌控感就可以部分恢复了。

可控第三者,它的核心是可以控制,而对应的是失控。即,当失控发生时,就会去寻找可以控制的事物,就像溺水的人,去寻找一块浮木甚至一根稻草一样。

但为什么会失控?关键是,有些东西我们一直没有处理好。对于我这一次饭局而言,焦虑背后的失控感,就反映了我拒绝别人时的问题,而当我能合理、简单地拒绝别人后,这份失控乃至焦虑就可以得到根本转变了。

当你可以被我欺负时,我就爱上了你

譬如我有朋友说,他老婆允许他全然自由(他说的自由包括性自由)。

千人一面与枪打出头鸟

所有男人都爱我,所有女人都嫉妒我,我是这么纯洁善良。《花千骨》讲的就是这么一句。前半句,是原始嫉妒心理,我独占所有的好,在每一方面都胜于他人。这种心理忌讳直接表达,因独占一切的愿望,自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与反弹。

譬如霓漫天直接要这个,所以招致了所有人反感她,花千骨则是我不争,你看我善良到极致,但我自动就成了世界中心,这条善良地成为世界中心的路就安全了很多。其实,这就是网络上流传的所谓绿茶婊的路数啊。

这也是我们文化的一个特点。我们尽管也崇拜强者,但我们普遍认为,他们是坏人,是掠夺了别人的资源才能成为强者的。至于弱势者,因为压缩了自己的能量,显示了自己的无私,然后仿佛就可以鄙视所有人了。
这也是很多人在网络上理直气壮喷别人的原因,他们活得那么差,就可以在道德上攻击其他人了。

觉知敌意的想象游戏

因为,他心中只有他自己——请大家不要认为这叫自私,所以他的内心将世界划成两部分:他能控制的部分,就是善意的;他不能控制的部分,就是充满敌意的。所以,他不可避免地去追求控制别人,而一旦控制失败,就会陷入恐慌与愤怒。敌意想象五部曲的前两步,由此而来。

你意识到,你是完全活在想象中的,并把你的想象投射到现实世界,但其实现实世界根本不是这样的。

“去毒化”过程,在现实中也会发生,假若你发现自己有严重的敌意想象,而它又伤害了你的人际关系,那么,大胆地去澄清。这时要选择对象,先从你认为的善意、真诚且温暖的人开始,若从脆弱的人(譬如一样有敌意想象的人)开始,那么,本来没有敌意,也可以创造出敌意来。
只需几次深刻的澄清,你就会知道,这第四步——别人已经看到你的生气且各种举动都在生你气——的确是想象。意识到这一点后,就意味着,你对自己的敌意创造过程有了基本觉知,而这是你自我改变的重要基础。

觉知自己的愤怒,大大方方地表达愤怒,同时,又能容人,并能在沟通中转换敌意。能做到这些的话,就太好了。一直喜欢美剧中常见的感觉,犀利地向彼此表达愤怒,但又都很结实,能承受、沟通和化解。

但其实,理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就算两个人非常有诚意地沟通,都不容易产生理解,还谈什么你不说话我就能读懂你的心思呢?就算佛学中说有“他心通”这种神通,也是极难修习的。

这才是准确的表达,其实所谓透明,仍然是一堵墙,这堵墙是必需的,否则就失去了一切保护。所以,真诚的宅男们很难说有感觉的心里话。至于那些觉得自己和别人都有读心术的来访者,在咨询中其实很难说出他们真实的想法。

捉住重要关系中的“鬼”

我小时候做过这个梦,印象特别深,追杀者就要抓到我了,我突然想,这是梦啊,我怕什么。但这个梦常见的结果,是被吓醒。

但梦中,我们觉得,被攻击的是自己,而发起攻击的,则是敌人或怪物。这是因为,做被害者,是会有道德优越感的,虽然这时的自己像是虚弱的,但却是道德正确的好人。至于迫害者,看似有力量,但它是坏的、道德不正确的。
如果常做这样的梦,那就意味着,你严重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
但什么是攻击性?我前面多次谈到,生命力天然带着攻击性,如果你严重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那就意味着,你的生命力是严重萎缩的。

阴谋论的心理逻辑

作为曾希望成为国际问题专家的前媒体人,我想说,美国虽然很强大,影响力非凡,但其影响力远不能这么具体而精微。其实,这是持阴谋论的人在下一盘想象中的棋。真实的世界充满偶然和意外,而头脑的世界,则很容易走向因果论,且将各种因素轻易联系在一起。
这样不也挺爽的,当头脑如此想象时,好像整个世界都成了自己头脑所掌控的一盘棋,自己就成了那个下棋的人。 图面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想象自己在指挥着千军万马,可以怎样攻下美国,等等。
这是美国阴谋论者的一体两面吧,其实是,有此论调的人,在妄想着如何控制世界。他们将美国想成一个恶魔,其实他们自己心中住着一个想控制一切的全能神,而这个神一受挫,就会变成魔。

一切都是投射。

5.孝就是顺

孩子向父母磕头,这意味着,孩子不能有人格尊严,而这也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图景——强者打弱者耳光,而弱者向强者磕头。
从这个视角看,当我们把孩子孝顺父母视为必需的道德后,也意味着,我们将关系的不平等视为了必然,它是所有不平等关系的源头。

为什么父母要虐待孩子

简而言之,在妈妈这个最重要的客体那里,婴儿需要获得一种自由感,他可以自由地对待妈妈,而不必担心被反击,也不必担心失去妈妈。
有了这样一种自由感,婴儿才敢于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发展自己的个性,从而形成真自我。

既可以说,这是基本人性,也可以说,是她的父母自身心理发展水平有限。
这绝对不是一个受教育水平的问题。据网上消息,孙正雯的父亲孙云东,毕业于山东大学外语系,自己还开办有一个企业咨询公司。
既然不是受教育水平,那该是什么问题?从孙正雯自杀后孙父的一系列表现看,他可能缺乏作为人的基本情感。

让你弱,我才强?

懂得中国式潜规则——潜在的法家思想——的人,都知道这个理,他们在权力上就容易强;而真将儒家思想——明规则——奉为真理,并去身体力行的人,则成了弱民。后者可能力量非常强,如岳飞,但因不懂法家的这个理,最终成了弱民。
我们的权力体系是这个逻辑,家庭也是。儒家经典写的看似是“仁义礼智信”,但字里行间,却是法家在说话——吃人、吃人……

孝道是人性的逆袭

弗洛伊德则称,性欲与攻击欲,是人类的两大动力。温尼科特则说,欲望,即活力。

二十四孝:把爸妈当婴儿养

如我所说,中国人际交往的秘诀,其实就是,将对方当婴儿照顾,当天神崇拜。如果你是一个“二十四孝男人”,那么不难追到中国女人;如果是一个“二十四孝”下属,不难讨好到领导……

自杀,是攒道德资本的终极方式。通过将自己放在似乎是绝对受害者的位置上,将对方放在似乎是加害者的位置上,死者的道德资本进一步增加,似乎可以在自己死后迫使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如此一来,假如我在农村里生活,哪怕我学高八斗最有钱,但仅仅因为我36岁了还不结婚且据说还不打算要孩子,就会被视为根本不会“过日子”,而被人笑话。

富二代们为何会迷失

这两幅照片令我想起以前我对一位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强人的孩子制造麻烦,有时,是在对强人父母表达一个特殊的信号,你们不是无所不能吗?我看看,这件事你搞得定

生命中最基本的一对矛盾是,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而且这种价值感总要在关系中去寻找。

所以,心理学家们会说,在孩子1岁前,没有过分的爱这回事,父母对孩子越好,对孩子的帮助越大,越容易给孩子建立起健康心理的基础。

本来,财富带来了自我价值感,这种感觉如此美妙,但久而久之,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可能就会迷失,认为财富才是答案,而遗忘了自我价值感才是最重要的。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很多强人都迷失在条件反射的重重迷雾中,他们太成功了,结果不仅热爱成功这个结果,也热爱(经常是更热爱)自己走向成功的方式。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方式能传递下去,而途径,就是让孩子全盘接受自己的这些方式。

譬如财富这东西,假若只剩下金钱和享受,而拥有者已遗忘了财富背后的生命意义,那么它要传递下去,实在是太难了。“富二代”们的败家,其实不过是在相当忠实地执行这个逻辑罢了——既然说享受很好,那我就好好享受吧。

为什么非得喂胖孩子——喂养孩子中的权力

并且,我给你吃的,你要欢快地接受,还要在身体上展现出来——变胖,这样我才觉得,我爱的意志,通过你的吃相和胖,传递了过去,被你接受,并得以证明。于是,我不仅感觉到爱传出去了,还感觉自己的意志在你身上得以展现——这即权力感。

为什么非得喂胖孩子——喂养孩子中的权力。也可能是,他们想爱孩子, 但其他方面, 不知道怎么做, 而觉得自己唯一能拿得出手的, 就
是喂孩子吃。其实我可能也有类似心理。譬如看到我家加菲猫大眼(现在别名叫胖儿),就有一种难言的满足感,抚摸它、拥抱它、揉捏它、小小地虐待它时,特有感觉,因此有点理解了为啥大胖小子那么受欢迎。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攻击性是人类的一

大动力。在我看来,这可以说是婴儿最天然的生命力,也是最原始的。如果妈妈在孩子生命最初就报复孩子的攻击行为,那会导致孩子在婴儿时就学习压抑自己的生命活力。

突然有了一句感慨: 人类最重要的事情上, 都可能会发生权力之争。 所以自由民主极为重要, 其核心价值就是, 在自己的事上, 自己说了算, 而共同的事情上, 则都要有博弈资格。 不管你是什么人, 有什么能力, 都须学习尊重对方的自由意志。

孩子,特别是婴儿,他们不能强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自由意志,这就需要我们去敏感捕捉,并尊重他们。越能看到他们自己的意志,我们自己的权力欲,就会越少。

6.无回应即绝境

精神分析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中国式的地狱,其实也都由此而来。

毕节的四个孩子,死于什么样的绝境?

学了心理学,我明白,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因为爱的匮乏。虽然条件不好也可以导致一定的自卑,但这远不如爱的匮乏作用大。
爱是无形无质的东西,相对于它,我们社会,更在乎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有调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我一个朋友说,他曾在四个国家问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他们对中国人最大的印象是什么,他们都用了“勤劳”一词。

我常有这样的想象——或许,大多数中国人都如孤岛一般,只能用脑袋和语言与别人建立一些可怜的链接,而感觉和情感,或者简单说是心,是关闭着的。每个孤岛,都在严重缺乏回应的家庭中长大,我们也由此构建了缺乏回应的社会与国家。等我们做了父母,又将“无回应之地的绝境”,传给了自己孩子。
大人一旦关上了心,就可以像没事人一样活着,将生命延续下去。但孩子,他们的心还没有关上,无回应之地的绝境,或许会直接杀死他们。
毕节这四个孩子,他们不是死于贫穷,而更可能,是死于无回应之地的绝境中。

你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样说,可能会让人感觉到很大压力。其实,准确回应并不是特别难。一个网友讲到她的故事:
儿子和外婆玩,我就去洗脸。他疯得很高兴,突然跑来说:妈妈,妈妈。我对他说:嗯,妈妈在洗脸。我突然意识到他是想告诉我他很高兴。我说:你是不是很高兴啊?他“嗯”了一下,就自己跑开了。

哭声,是婴儿的呼唤

但至少,我们要知道,当你处于某种不能承受的负面情绪时,和这份情绪在一起,是极为重要的。

最累是自闭而孤独

感觉,是你与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而真正的思想,则是感觉的提炼,它一样也是扎根于你与各种事物包括你的心的链接。
所以说,宅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自闭式的孤独,总伴随着头脑的妄动,并且头脑的妄动,是为了抗拒链接的渴望,这导致了累。

孤独星球与不存在的父亲

女人是孤独星球的,当然也不在少数。如一位女子说,我并不奢求什么,只要身边有一个人就好。这是多么低级别的对关系的需求啊,如果和她建立了亲密关系,成为她的恋人或亲子,那么她的恋人和孩子会感觉到致命的孤独。

周星驰的电影与命运剧本

对爱绝望的人,视直接示爱为神经。

这种现象,德国心理学家迈克尔·蒂策(Michael Titze)称为“匹诺曹综合征”。患有这种心理问题的人,一旦感到自己被嘲笑,就会如临大敌,像遇到危险而不能逃跑的动物,恐惧得肌肉紧张,全身木僵,仿佛立刻变成了木偶。

但人活着,就是要跳出自己的命运剧本,

恨是爱而不能”。

爱,就是答案

所以,有奇怪的、不断加压的应试教育体系,好让青春活力,耗费在这个看似公平的迷宫里。

任何一个集体,都有集体利益和集体原则,当大家争当集体代言人时,会不断拔高提纯集体利益和集体原则,最终走向极端,出现王小波所讲的故事中的那种荒诞味儿——就算是集体的一棵草,都值得你付出生命的代价去救。

所以说,在自己不能主导的集体内,装孙子是最安全的;在自己能主导的集体如家庭内,耍威风也是安全的。

一个能量体,要向外伸展自己,每一个伸出去的触角,如被另一个能量体接住,链接就由此建立,于是这个触角,这份能量,就被看见,就得到了祝福,它由此变成了生的能量,在体验上,就是色彩缤纷的;但如果这个能量触角,没有得到回应,它就会变成黑色的,即攻击性,即死的能量。这份黑色的能量,如果继续向外伸展,就变成破坏性,如果不向外,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变成对自己的不同程度的毁灭。
所以说,神与魔的区别,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能量体能否被看见。
看见,就是爱。所以,爱,就是答案。

当然,这份转化,也可以由自己完成,你每一个主动的选择,都是这份能量在表达,所以你如何选择,就是你生命的根本所在。对此,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称之为“英雄之旅”,心理学家荣格则称之为“自性化”。下一篇,我们来谈谈成年人该如何转化自己内心的这条龙。

成为你自己的英雄

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

“你的内心深处是怎样的,这极为重要,看清楚,你可以更好地做选择,你的选择,最终决定了你是谁”。

许多人觉得古希腊神话都什么玩意啊,滥性乱伦情绪失控超自恋,但它们最接近人性,且谁都可以输或赢,宙斯都能败给赫拉克勒斯。而过于理想化的神话,常反映着不可调和的偏执分裂。弗洛伊德说,俄狄浦斯情结是神经症的源头,坎贝尔则说,这不是病而是人性自身,是英雄之旅的必然历程。

尼采也提出一个类似的历程,并分别以骆驼、狮子和孩童来代表,我喜欢尼采的这个比喻,但做了修改,调整了这三者的顺序。我认为,英雄之旅有三个阶段:一、花园,孩童在伊甸园般的怀抱中,纯洁美好;二、沙漠,你如同骆驼,忍辱负重地行走在漫漫旅途中,见证复杂而完整的人性,你本想通过简单的行善与忍耐,抱着其他一些单纯而看似正确的信念,与他人乃至世界相处,却发现事情总是事与愿违,你不断受挫;三、狮子,你有力量地活着。你看到了外界的复杂和内在的复杂,你发现你必须把真实的自己拿出来。

王小波:一个真正特立独行的人

智慧、有趣和性爱,是最美好的三件事

我想,我们宛如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蜘蛛网里,构成这个网的,就是我们社会所信奉的那一套糟糕的道德和伦理——譬如三纲五常,譬如利他主义,譬如集体主义,等等。

破碎人格者的凌乱罪行

前面那位来访者,和我这位朋友,都是童年极其孤独的,他们与妈妈相处的时间很少,而且质量也相当差。我这位朋友,甚至从四五岁起就常常离家,晚上睡在野地里,而他的家人,竟然也听任他这么做。
如此长大的孩子,太少亲密,太多匮乏,并体验过可怕的孤独。所以,别人的示爱,对他们有致命的吸引力,而关系中的疏远与结束,对他们又有致命的打击。所以,他们就好像是在拿一生的能量,去寻找爱,去避免关系的结束。
或许,谭蓓蓓有同样的内心。她内心极度匮乏爱,于是当有人关注她时,她就出轨了;丈夫指责她时,她就内疚了;内疚了,她就想补偿;补偿时,她不管后果……她永远都是在解决当下的那个难题,以吞下毒药的方式。

但其实,人类所有的故事,如果仔细审视,特别是能深入听他们讲话,就会发现,我们都活在共同的人性中。

梁龙的面子与王菲的里子

科胡特讲到自恋有两种,一种是实体自恋,一种是虚体自恋。什么是实体自恋呢?就是你的自我价值感,你觉得“我很好”这种感觉是一种很真实的东西,是一种实体,这种自我价值感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受到很大的损害,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自我价值感。
虚体自恋, 是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比方说美貌、 金钱、 社会经济地位、 名气, 等等, 当外在条件很好的时候, 可能你的自恋会爆棚, 但是当外在条件变差的时候, 你的自恋会受到很大的损害, 这就叫作虚体自恋。 地去做我喜欢做的事情,这两者最终的结果都会增加一个人的实体自恋。 实体自恋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爱,和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个人成长中,核心自我的诞生,是一个超级里程碑。 一旦核心自我诞生了,环境的变化,还会激发你的反应,但不再能动摇你的根基。由此,你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与一份从容。 核心自我的养育,其实就是,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允许你的能量,以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你的内在就有非常牢靠的一个内核。

拓宽你的心灵空间

度量小的话,势必会引起人际关系中的绞杀。并且,关系越是紧密,绞杀就越是严重。特别是两性关系和亲子关系中,最重要情形下,是不给对方的不同意见或负面情绪一点空间,并且会长时间持续地施加压力,要灭掉对方的不同意见与负面情绪,而让对方和自己一致。

所以,对头脑妄动念头的觉知,很是重要。

后记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得饱满而自在,愿我们都能证到这一点: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